一个讲得比本地人还溜的东北话的加拿大人,竟然从中国电视上消失了,怎么想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。这件事儿九龙证券配资,简直比郭德纲突然去唱美声还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咱们把时间倒回1989年,那个连互联网都没普及的年代,一位名叫马克·罗斯韦尔的留学生在央视的元旦晚会上,穿着传统的京剧服饰,用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说了句:“我叫大山,是个中国通”,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电视史上最神奇的逆袭之旅。
这位金发碧眼的“洋相声演员”,当年火到什么程度呢?我妈至今每次在超市看到“某大山牌”的核桃露,还会忍不住感叹:“这不是那说相声的老外吗?”
但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时,冯巩老师的一句“你终究是个外国人”却让这位“最成功的文化倒爷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。
展开剩余85%如今,15年过去了。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看到各种“洋网红”时,那位曾经把《逗你玩》讲得比煎饼果子还地道的加拿大小伙子,到底去哪了呢?
说到大山的走红历程,简直比《甄嬛传》还要曲折复杂。1988年,刚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他,梦想不过是能看懂《人民日报》。没想到第二年,他就参加了央视小品大赛,穿着长袍马褂,表演《夜归》,那句带着浓浓大碴子味的“玉兰,开门呐”,瞬间引爆了全国的观众。这一幕,就像现在突然有个非洲朋友在《脱口秀大会》上用天津快板吐槽996,谁看了能不懵?
不过,真正让大山一举成名的,还是1998年春晚他与潘长江搭档的《一张邮票》。当这个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,字正腔圆地唱起“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”时,全国观众的下巴差点没掉下来。姜昆后来在采访中透露,那时曲艺界几乎炸锅了:“这洋徒弟比亲徒弟还像亲的!”最牛的是,他不仅能说相声,还能现场表演——有次商演时,台下观众起哄让他来一段京剧,他立刻表演《智取威虎山》,连专业票友都为之点赞。
但文化差异这个“隐形天花板”,就像重庆火锅里的花椒,表面看起来不起眼,却总能让你呛上一下。
2006年,准备做相声专场时,大山想加入一些加拿大元素,冯巩看完剧本后心平气和地对他说:“观众捧你,是因为你比中国人还中国。真要搞中西合璧,你的优势就没了。”这句话像一盆冷水将大山浇醒了。他在自传里写道:“那一刻,我才明白,我始终是橱窗里的展品。”
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以后。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,各种“洋网红”涌现,外国up主通过“老外试吃辣条”也能收获百万流量。但大山却开始减少曝光,他在多伦多大学的演讲中坦言:“我不想做永远的外国吉祥物。”这就像一个魔咒——你越是融入,人们越记得你是外人。
2015年,他带着家人回到了加拿大,甚至连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爷都忍不住感叹:“咋说走就走了呢?”
现在的大山,活成了文化混血的典范。他在推特上用英文分享中国民俗段子,在B站教外国人学成语,最近他还出版了本《相声语法学》——没错,这位老兄居然研究出了一整套“抖包袱”的语言学理论!去年,加拿大某电视台请他做春节特别节目,他竟然把《报菜名》改编成了“报枫糖浆品种名”,观众弹幕纷纷表示:“这很加拿大”。
有网友形象地总结:“他就像个人形文化转换器,插头能变220V,拔了就是110V。”
与如今那些将“我爱中国”当作流量密码的外国网红不同,大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“他不跪着挣钱”。他从来不刻意讨好任何一方,反而在疫情初期,因客观评价中西方防疫措施,遭到了两边极端分子的双重网络暴力。但他转头就在直播间用天津话翻唱《We Are the World》,这操作简直就是国际关系处理大师。
南开大学跨文化研究专家李教授曾评价:“他通过娱乐消解了文化对抗,这种柔性的文化外交,比100场孔子学院的讲座都更有效。”
最近的照片中,54岁的大山依旧在多伦多家中的书房里,摆满了相声磁带,墙上挂着马三立的题字:“艺无国界”。他每周都和国内的曲艺界进行视频研讨,去年他还远程指导了加拿大华人春晚。当被问及是否后悔离开中国舞台时,他幽默地答道:“您要问后不后悔?哎——不如问问饺子离了醋它香不香!”
这位把自己的人生过成文化桥梁的男人,或许正如他改编的那段《地理图》所说:“从渥太华到天津卫,绕地球半圈儿,不过为博君一笑。”
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,大山的价值反而愈发凸显——他证明了文化认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而是“煎饼果子配枫糖浆”的创意料理。
下次当你刷到那些夸张表演“中国震撼”的外国博主时,或许会想起曾经有个老外,用三十年时间告诉我们:真正的文化共鸣,从来不需要刻意强调“我是老外”。
发布于:江西省稳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